张燕军编著的《帝国龙脉:中国二十王朝开国龙脉解密》在多年深入研究基础上,参考借鉴传统堪舆的理论,去伪存真,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梳理中国历史兴衰更替的人脉因素,剖析帝王发祥地的风水地脉,在真实与虚幻的交融与碰撞中,打开品读历史的另外一扇窗,引领我们走入一片异样多彩的阅读之境。
内容提要
当后人在总结开国帝王的功绩时,总会找出诸多的成功因素:前朝的暴虐使得民心尽失,揭竿而起的举事勇气,运筹帷幄的战略指挥,知人善用的领导才能……但在诸多的因素之中,家族渊源和人脉传承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而这些潜藏于史书之中的地理因素便是帝王们承接先祖的龙脉所在。龙脉看似不可琢磨,实则暗藏天机。在这本蕴藏丰富历史知识和诡异文化的书中,从夏朝开国到清朝崛起,纵横上下五千年,每一次的王朝更替,都隐藏着一股不可违逆的神秘力量。这股神秘力量历来被星相家、堪舆家所神化,成为开国帝王所鼓吹的君权神授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帝国龙脉:中国二十王朝开国龙脉解密》作者张燕军在多年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极力痛斥这些封建迷信学说,而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梳理中国历史兴衰更替的人脉因素,剖析帝王发祥地的地脉星相,带领我们在真实与虚幻的交融与碰撞中,打开品读历史的另外一扇窗。《帝国龙脉:中国二十王朝开国龙脉解密》,一本书读懂王朝更迭玄机。
目录
第一章 定鼎九州:夏朝开国龙脉解密
始祖黄帝
桥山龙穴
大禹治水
定鼎九州
涂山之会
第二章 玄鸟生商:商朝开国龙脉解密
夏商同源
玄鸟生商
相土烈烈
商人王亥
汤继商侯
左膀右臂
汤武革命
第三章 吉地周原:周朝开国龙脉解密
天降灵儿
公刘兴周
吉地周原
文王出世
武王伐纣
第四章 凤鸟后裔:秦朝开国龙脉解密
凤鸟氏族
关中宝地
福地邯郸
都城咸阳
骊山王陵
第五章 大汉雄风:汉朝开国龙脉解密
御龙之祖
蛟龙出世
龙兴之地
创建帝业
高祖长陵
第六章 势起荆益:蜀汉开国龙脉解密
中山刘氏
涿州桑盖
荆州起势
益州建业
第七章 逐鹿中原:曹魏开国龙脉解密
曹操冒姓
避难琅琊
毫州宝地
枭雄出世
七十二冢
第八章 江东基业:孙吴开国龙脉解密
一跃登龙
富春王洲
传国玉玺
京口三山
龙盘虎踞
第九章 三国归晋:晋朝开国龙脉解密
司马望族
豫章宝地
狼顾之相
渐显锋芒
平陵政变
狼子野心
繁华河洛
第十章 肇基北朝:北魏开国龙脉解密
龙脉之源
创业艰辛
拓跋开源
龙之余响
第十一章 龙兴华阴:隋朝开国龙脉解密
羊舌故地
龙兴华阴
天生龙颜
龙首建宫
孤墓泰陵
第十二章 陇西世族:唐朝开国龙脉解密
陇西贵族
武川秀水
太原帝气
大唐宫阙
归葬献陵
第十三章 凤翔神州:武周开国龙脉解密
两山一川
龙起利州
女主武王
凤翔神州
乾陵玄机
第十四章 涿郡沃土:宋朝开国龙脉解密
赵姓之源
涿郡沃土
天下之中
陈桥兵变
定都汴梁
永昌皇陵
第十五章 镔铁之坚:辽朝开国龙脉解密
契丹传说
权归耶律
真龙行世
称霸中原
龙栖黄龙府
龙岗墓群
第十六章 马啸北风:西夏开国龙脉解密
党项发迹
西夏之兴
龙腾贺兰
西夏王陵
第十七章 太阳部落:金朝开国龙脉解密
横头山传说
女真起兴
真龙降生
兵取黄龙府
第十八章 大漠英雄:元朝开国龙脉解密
蒙古福地
圣山佑主
草原崛起
龙脉受阻
定都燕京
第十九章 凤阳丑龙:明朝开国龙脉解密
真龙降世
气助龙升
乱中投军
定都应天
独龙宝地
第二十章 关外铁骑:清朝开国龙脉解密
龙兴之城
后金三都
天启掘陵
神树传说
永陵宝地
福陵佑清
纵观中国几千年王朝更迭的历史,帝王之事无不笼罩着神秘的光环。当然,以一己之力开启一个雄霸四方的王朝,绝对堪称万民景仰的千秋功业。堪此大业者,才、智、气、势也绝非凡人能比,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者得天下。 帝王之才,在于用人。得人才者得天下。从燕昭王高筑金台,千金揽士,励精图治,洗雪国耻;到李世民尽弃前嫌,天下之才皆为我用,成就贞观盛世,无不阐释着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此谓得人和。帝王之智,在于得势。得势者成霸业。从周武王孟津观兵,顺天下大势,广聚诸侯,秣马厉兵,牧野一战而成千秋大业;到朱元璋起于乡野,借天下云集抗元之势,尽扫群雄,兵出大漠,一伐而就千古神奇。此所谓得天时。帝王之势,在于得地利。得地利者占先机。从秦赢政据崤山之固,函谷之险,内修外举,百万之师,席卷天下,横扫六合;到汉刘邦拥秦岭巴山之屏障,聚蜀中之仓粮,明修暗度,力挽狂澜,得成大汉不世之基业。此所谓得地利。在影响帝王霸业的诸多因素之中,地理因素不显山不露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深深地烙在了每个开国帝王的身上,此即被人们所称的龙脉。 龙脉乍看不可捉摸,玄机暗藏,其实天机已露,只需用些心思,便可拨云见日,尽览真容。禹夏定都于九州之中,有九山拱卫、九川泽被,四海之内皆拜服。 紧随其后的商周两朝有着相似的开国经历,均是伐暴君举义旗,号召天下诸侯,一举奠定开国之势。商汤,贤者契之后,自契至汤国都八迁始定于毫。亳,济水之滨,背倚太行山,立足中原。周武王,大贤后稷之后,带领诸侯打败商朝残虐末代王君——纣——而建周王朝。周自古公统治时期起即迁都于岐下,历四代而到周武王。岐下背靠岐山,西北临黄河,自古公始,周便开始了蓄力建朝的征程。不难发现,夏、商、周三朝开国之君——禹、汤、武王——皆为圣贤之后,凭借部族肇兴,以山水之利开启建国之路。三代之下无贵族,数辈积累酿君王。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从贵族到君王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祖祖辈辈不懈地努力方能造就出一个君王之才,完成从量变到质变、鲤鱼跃龙门般的升华。在诸侯争霸、乱世称雄的战国时代,杀出一条血路,建立秦王朝的赢政,如果仅靠其个人才能,而不依靠秦国自秦孝公至庄襄王期间的百年经营、数代革新,何以建立开天辟地的伟业!西晋建国之人是司马炎,但从其祖父司马懿八兄弟开始,就暗中积蓄力量,到其父辈司马昭兄弟平定寿春三叛,稳定局势,为其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司马炎才得以顺利代曹魏而建西晋。唐朝的开国之君李渊为陇西豪族,自祖父李虎始三代,经西魏、北周、隋三朝,皆居庙堂高位。隋末大乱,义军蜂起,诸强举刀,李渊凭借世家威望大族号召群雄竖旗起事,入主关中,最后开创大唐王朝。由此可见,世代传承对帝王之业有着巨大的积奠作用,这种传承被人们称为龙脉之系。就如小河汇入大江,再到大江积成沧海一般,经世代传承,终成王帝之业。然而,龙脉并非如此简单,家族血脉传承只是冰山一角,山水之势亦左右着帝国后世的龙脉走向。 “无赖”亭长刘邦将见秦始皇时“大丈夫自当如此”的梦想变为现实,荣登皇帝之位;放牛郎朱元璋前半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不曾想最后却成九五之尊。所以,星相家、堪舆家们认为帝王生长之地有股神秘的力量,促使帝王从一介布衣到朝堂天子,这股力量逐渐被神化,最终成为君权神授论的重要内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华天宝,自是人杰地灵。帝王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环境的孕育,帝王的最终成功更是借助了地利之便。昆仑横贯中国东西,太行纵行中原南北。黄河长江更是将中国一分为三,泽及中国大城小乡。这些地势或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或山水相依,利于城郭建防;或隔断南北阻截东西,成为天然屏障,难以逾越。堪舆家们对此极为关注,并对帝王生活之地的山川进行详尽分析,于是,地理外貌之下便蕴藏了内涵丰富的龙脉之势。 “龙脉”是风水学中的称呼,指的是对帝王成就有影响的绵延山脉。昆仑山、太行山等皆被认为是龙脉,昆仑山更是被认为是龙脉之祖。山不离水,水不离山,水则被认为是龙脉的外气,这在《葬经》里有所提到。《山经》更是认为两河之间定存龙脉,两水交汇则龙气聚集。风水学中龙脉之说虽多有夸张,但非荒诞不经一无是处。依山傍水,则人众物饶;山清水秀,聚集天地灵气,最是容易产生不世之杰。 夏、商、周皆建于太行山脚下,临济水,居中原之心而统天下。秦王赢政据崤函之地,黄河洛河之交,一举荡平天下,入主中原。刘邦遇楚霸王项羽而退守关中,秦岭横亘,渭河环流,内聚关中平原之谷粮,外靠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以御敌,才能建立大汉王朝,定都长安。长安居关中,东有函谷关以扼天险,秦岭等山分护左右,北据高原,内有巴蜀富饶锦绣之乡,渭河奔腾而过,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风水学中绝佳的定都之地。此后,更是有十七朝建都长安,包括一时无两的西魏、历史上与两汉齐名的隋唐。汉唐盛世皆从长安开拓,令人对龙脉之说更是将信难疑。太行山之尾与燕山相交,此处即为中国近千年来元、明、清三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北京西靠太行山,北据燕山,内有海河流过。千年来,一直被认为是龙脉之最佳所在。总而言之,一个帝国的建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龙脉之说为其中之一,并非妄言,也非虚幻。星相家、堪舆家们过分夸大龙脉的作用,我们予以反对。但家族传承的人脉因素及帝王肇兴的地理因素,是王朝建立必不可少的,我们也不能忽视。本书在多年深入研究基础上,参考借鉴传统堪舆的理论,去伪存真,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梳理中国历史兴衰更替的人脉因素,剖析帝王发祥地的风水地脉,在真实与虚幻的交融与碰撞中,打开品读历史的另外一扇窗,引领我们走入一片异样多彩的阅读之境。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文王出世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少子叫季历。季历娶了挈任氏之女太任,生下了长子,名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传说,在周文王出生的那天晚上,太任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头怪兽,以前从未见过。这怪兽体型像马,头像鹿,尾巴和牛一样,头上有一只角,身上长着龙鳞。这就是后来的麒麟。在周文王出生的那一刻,天上出现了火红的祥云,而且有一只红色的飞鸟嘴里衔着丹书,停在姬昌家的窗口。那丹书上写着:“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这样的异象不禁使古公直父觉得这是一个预兆。飞鸟传来的丹书就像是说,周族的兴旺就在这姬昌的身上。从此之后,他就有意要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孙子姬昌。 然而,按照当时传统宗法制度,是要“立嫡立长”的,必须把王位传给正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如果没有嫡子,或者有很多嫡子,就要传给年龄最大的儿子。他们三兄弟都是正妻所生的嫡子,但是他们的长子是泰伯,季历是第三子,姬昌是季历的儿子,要是传位于姬昌,就必须使季历成为继承人。但是,长子泰伯没有什么失德的地方。毫无理由地剥夺他的继承权有悖宗法。不过,泰伯是个仁义且孝顺的人,他看出来了父亲的难处,就想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弟弟。那么,怎样才能让出继承权又不使父亲为难呢?泰伯和虞仲商讨了半天,最后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他们两个都离开周族。于是,有一天,他们以父亲生病要去找草药为由,离开了周族。他们为了不再回来,一直跑到蛮荒之地,到东南吴越之地隐居下来。他们一走,古公亶父顺势立了季历。季历也很贤能,遵照古公宜父的遗嘱,贯彻他的政策,继续广施仁义。季历在周朝史上可以算得上一位大有作为的国君。季历即位后,他在前三年为死去的父王守孝。三年过后,他开始训练军队,保卫家园,打击常来侵扰的戎狄部落,兼并周围弱小腐败的部族。商王武乙即位的二十四年,季历便发动了对东边程国的进攻。程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政治腐败,君臣矛盾尖锐,国内局势混乱。而它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泾水、渭水分过南北,两水交汇于其国之东。攻,可以沿两水出黄河之东;守,可以依三面临水之势。季历一战即攻破程国,同时收复了周族先祖后稷时代所居住的邰地。不久以后,在商王朝的支持下,季历又发兵攻打北方的戎狄部落。 当时戎狄建立的义渠国,由于国君病危,国内两个异母儿子和各自收买的大臣开始了争夺帝位的战斗,国内局势大乱,于是季历派遣军队攻打戎狄,取得了胜利。季历为取得商王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向商王武乙进贡物品,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季历在他即位后的第十三年,准备了许多进贡物品,到殷都朝见商王武乙,表示臣服于殷。武乙非常高兴,下令赐给季历土地三十里,珍贵玉器十件、马八匹作为回报。商王文丁时,季历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享有征伐西部诸侯的权力。 但是,周族的权力发展引起了文丁的不满和怀疑,他设计将季历迫害致死。季历死后,姬昌接替了他的位子,号称西伯。 姬昌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辈制定的法度,笃行仁义,尊敬老人,爱护孩子,礼贤下士。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另外,文王非常重视对外招贤纳士,往往到了正午还没有工夫吃饭,还要忙着接待那些前来投奔的人。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他都以礼相待,并予以任用。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纣王的大臣崇侯虎看到归附西伯的人越来越多,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说西伯这样做是收买人心,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样将会不利于纣王。纣王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把西伯关在菱里(河南汤阴),一关就是十八年。姬昌在囚禁中,精心致力于“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一书就是姬昌被商纣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成的。 姬昌被关,其长子伯邑考和手下的臣子闳夭等人都为西伯的处境担心。他们知道纣王贪财好色,就找来美女、宝马和一些珍贵的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十分高兴,说:“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纣王还赏赐给西伯弓矢斧钺,授予他代替纣王征讨诸侯的权力。文王为了使纣王不反悔不起疑心,还把洛西的土地献给纣王,纣王对他更加放心了。西伯被放出来后,下决心要推翻商纣王的统治。此时的周原之地发展得如日中天,而商王朝则江河日下,摇摇欲坠。 姬昌回到歧山后,广求贤人,在渭水之滨遇到了姜子牙,这其中也有一段佳话。姜子牙善观天文、精通风水,他深知商朝气数将尽,周族必将取代商,于是他就在渭水之滨垂钓,等待明主上门。 有一天,姬昌正要去打猎,按照习惯要占卜吉凶。下人占卜之后对他说,应该在渭水以北打猎,这样会有天大的收获。于是姬昌斋戒三日之后带大队人马来到渭水狩猎,就见到了正在钓鱼的姜子牙。他们一见如故。文王向姜子牙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子牙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日君以举贤为常,二日官以任贤为常,三日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文王听后大喜,认为这就是他所要寻找的使周族兴盛的贤人,于是立马带他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姜子牙开始辅佐周文王治国和策划军事。任用姜子牙为太师之后,文王继续施行他的仁政,公平合理地处理民间的纠纷以及诸侯问的冲突和矛盾。文王得到纣王赏赐的弓矢斧钺,就有了征讨诸侯的权力,于是他可以管理诸侯,调节诸侯的矛盾。诸侯也都听闻文王的公平正直,请他来决断矛盾冲突。那时候虞国与芮国由于争夺土地的问题长期斗争,两位国君就一起来到岐山请姬昌调节矛盾。他们到了周原,看到一派和谐升平的景象,男人和女人各走其道,不相混杂: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手里不提重物;正在耕种的人停下来给他们让路,走路的人让他们先行。在朝廷中,也是互相谦让,士给大夫让路,大夫请卿先行。他们两个看到这幅景象,不由得十分惭愧,觉得自己为了一点点土地争斗不休,是小人的作为,不能踏上君子的朝堂。于是他们停止了争夺,而改成互相谦让那块土地,但谁都不想要,最后成为了两国共有的土地。这件事被诸侯们知道以后,周的名声更加远扬,有四十多个国家归顺了周族。姬昌在姜子牙的辅佐下,代纣王伐犬戎、密须,又攻伐崇侯虎。 内政方面也继续建设,他从岐下迁都丰邑,建筑了丰邑城。这个时候,周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虽然名义上还是受纣王统治,实际却已经归向周,诸侯也都议论说西伯大概要成为天子了。 商也不是不知道这些传闻,当时大臣祖伊曾为此而担心,向纣王进谏,但是纣王说“我有天命在身”,对此丝毫不重视。在诸侯及天下人的心中,西伯侯虽然在形式上还没有成为天子,但天命已经移到了西伯侯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