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提出提升软实力,我们香港文化人要积极推动。文化是最大的财富,最强的软实力。我要用书画艺术为弘扬包括兵家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带动香港民众热爱文化,创建文化,要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溶化在国人血液之中,推动文化中华文化在香港的大繁荣、大发展”。
中新网5月30日电 5月29日,中华国服“中华国服·家谱礼服”全国践行暨“家风家训·法治中国”诗书画全国巡展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中国法治诗书画院及汪国新国学演艺堂举行。来自全国中华百家姓现代杰出代表人物将身着“中华国服”、各“家谱礼服”、“国学礼服”首次登场,并进行精彩的演绎。本次活动由中国国服协会、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诗书画院联合主办。
活动现场,以“炎黄子孙 不忘祖宗 国学国服 七服八礼”为主题的中华国服国学宣讲团,以“母仪天下 家风家训”为主题的中华国服母亲艺术团和中华国服诗书画研究宣讲团,就“中华国服 家谱礼服 家风家训 法治中国”内容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引起广大参与者的强烈共鸣。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家风好家训无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治诗书画院院长汪国新认为:“家风正,则民风淳、则政风清、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
由法治中国诗书画院举办的“家风家训·法治中国”诗书画全国巡展活动在5月29日拉开序幕,一方面指引人们向高贤大德学习,保持德行高尚;另一方面强调继承、重视家风世泽,团结人心,形成良好的家族风气,激励人们努力做好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典范。
中国的家训文化历史悠久,家风源于我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最早萌芽于五帝时代,明清达到鼎盛。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等流传至今,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大兴节俭办事之风的当下,重温一下这些古训更是大有裨益。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作用。
目前,张姓约9100万,王姓约9436万,在我国占了很大的人口比重,因此家风家训的传播推广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现有的形式中,图录可以参与展出,家谱也可以参与其中,我们亦征集各家族条训,书画家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以此为母体进行创作,为各姓氏家风家训立传,树立家族形象。11月份在河南面向国际的“世界郑氏文化节·家风家训”诗书画展也正在如火如荼的筹备中,引领各姓氏家族自觉履行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中国国服协会、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诗书画院努力践行先贤的教诲,不懈发扬厚德思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训不仅以诗书画的形式面向全国展示,而且可以用更多元化的形态让更多的人接纳。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当中,家风家训用时装演绎,时尚的形式走入人们的视野。在今后的巡展中,也将以多种形态和地域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进行演绎和扩大影响宣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全国政协委员汪国新今年两会提案“共圆中国梦、需要中国服”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中华国服百家姓“家谱礼服”借钵追根溯源,中国国服协会、中国法治诗书画院等单位联合发起全国践行活动,全面推动“中华国服”的建设。以服饰符号塑造具有民族感和时代感的国家品牌形象。
国服是一个国家时代的符号,代表着民族文化及民族特征,在国际社交场合,更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文明。国服承载着美,更传递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华美服饰。无论是深衣襦裙的雅致汉服,罗衫绣重重的富丽唐装,还是时尚典雅的旗袍,人们将多重文化都沉淀于服饰之上,共同构筑了中华精神文明的广博内涵。
据介绍,家谱礼服是特指18岁成人司礼和宗亲祭祖活动的礼服。家谱礼服不仅可以成为大学生深入社会、创造收益、综合性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专用服饰,还可以作为炎黄子孙追踪溯源的家族礼品。家谱礼服不仅可以让父辈们重新记忆列祖列宗家族文化、采用DIY形式载入衣钵史册,还是当下全面推动未来“中华国服”时代符号建设的开路先锋。
在此国家强盛之际,共圆中国梦、增强民族认同感,从改变国际场合清一色西装的局面开始,呼吁确立代表国家形象的“中华国服”,普及具有历史感的国服文化,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著名学者于丹曾因一部《论语心得》而为广大观众所熟知,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中国艺术传媒界的资深工作者,于丹多年来对艺术教育也有着深刻而独到的感悟,昨天下午,于丹在天津大剧院举办了一场公益讲座,以其温婉的讲述、诗化的语言,与天津观众了自己对艺术教育的看法。
于丹首先对当前艺术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看法。她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的艺术教育对孩子们并不“诚恳”,因为人们在社会中竞争的压力,孩子们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大多都带有功利色彩,于丹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举例,提出了她所认为艺术教育应有的价值,“放牛班的孩子是一批不良少年,老师没有给他们讲大道理,而是只教他们唱歌。在合唱里,孩子们懂得了声部是有高有低、有先有后的,于是每个人都在声部的和谐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懂得了只有在跟他人的配合中才能够呈现出来人给予世界最好的面貌。”
于丹认为,艺术最大的可贵之处在于给人以真诚,这也恰恰是艺术教育所欠缺的。她引经据典地讲述了嵇康、李白等古人发自肺腑谱写音乐和诗歌的先例,她说:“我们学到的艺术不该是仅仅用来锦上添花的,更应该是一个人孤单、纠结、烦闷、感伤到不可言说的时候雪中送炭,在这个时候,艺术让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心,它意味着可以打碎今天世界的琐碎、无聊甚至伪善,让我们怀揣着诚意与勇敢去面对人生。”
讲座中,于丹对艺术教育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她还特别提到了最近到天津演出的《工人诗会》,于丹不无钦佩地表示,这些来自草根的工人本来面临的是温饱问题,他们却能够思考生命如何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于丹说:“今天的艺术教育首先就应给予一个孩子受用一生的寄托和信仰,他可能成为不了大师,但如果内心有信仰,哪怕是一段朽木也能奏出天籁的琴音。”
解读扇子文化:扇子本是寻常物,却因三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变得不寻常。运筹帷幄之士手执扇子指点江山,文人墨客在扇子上用笔墨寄情抒怀,宫中美女用扇子传情达意,道士用扇子驱邪灭妖,连普通百姓也常在家中挂扇子,把扇子视为镇宅之宝。一把小小的扇子,折射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智慧象征镇宅之宝
中国是制扇王国,中国人用扇子消暑纳凉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小小的扇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扇,羽扇最老”,羽扇就是鹅毛扇。由于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常手执羽扇,羽扇就成为足智多谋和智慧的象征。苏东坡的名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使羽扇变成智慧的化身。
扇子有时还被看作是官职的象征,这大概是因为古代官员多为文人出身,而文人又常随身携带一把扇子,在各种交往场合中行持扇揖让礼。
因八仙之一的钟离权以扇子为法器,扇子又跻身于“暗八仙”之中。既然仙人都用扇子,古人便认为扇子可以驱妖逐邪,常将扇子挂在室内墙上。方外之士所用之扇称为道扇。明代文人高濂说:“道扇,其扇有二:有纸糊者,有竹编者。近日新安置扇,其竹篾如纸,编织细密,制度精佳,但不宜漆,轻便可携,何扇胜此?纸糊如此式样亦佳,但得竹根紫檀妙柄为美。”
团扇出现较早,又称宫扇。团扇近圆形,是圆满的象征。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写过一首《团扇歌》,称团扇“团团似明月”。把团扇比喻成“合欢扇”。
折扇出现较晚,因可折叠,方便随身携带,流传最广,在古代几乎人手一把。折扇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有进退自如,逍遥自在的寓意。另外,因“扇”与“善”谐音,扇子也寓意“善良”、“善行”。 文/钟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扇不在大,有品则名。扇艺术,集中国书韵之妙,享华夏画魂之美。这盖因——扇艺术与文人情趣相勾连,消暑纳凉,风情万种。扇中思绪,似言似语;哲言靓画,摇曳生姿。这些书画流韵,与扇子的手持功用刚好相合。
扇发端于殷代
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
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声名遐迩。书画家在扇面作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汉字的神韵,在名扇中可谓巧夺天工。《晋书》有言,大书法家王羲之居住蕺山,遇一卖扇老妪。王羲之惜其扇少人问津,龙飞凤舞慨然题字。老妪看着白扇变墨扇,怕更为难卖。王羲之劝她不必担心,尽管去卖。竟是市人见之,出价十倍争买。缘是书扇文字,行气纵横,无限匠心留其中。
明代大书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似有高格名士相谈,更价值不菲。
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女性与扇子,似乎是一对鸳鸯。“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等诗词,美兮雅兮,脍炙人口。执扇女子的形象,最早被唐寅画入《秋风纨扇图》。之后,闺秀画扇雅致迭出,陆小曼的仕女,顾青瑶的山水,郭娴的金鱼,江亚南的山水,丁慕冰的耄耋,皆为洁净本色。
最大折扇横宽152厘米
作为艺术品,扇面之画,讲求动息迷人。鸟兽虫鱼、人物山水,无不能画,贵在品味。有时仅画菊一枝、白菜一棵,也要得清风雅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秋江垂钓》,清幽深邃,令人冥思。北京博物馆珍藏的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的是柳荫赏花,气息飘动,闲情如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主仆对语,儒风拂面。此画出自明宣德帝朱瞻基之手,为中国之最大折扇,乃罕见传世宝物。
书扇画扇情无边,澄心静思归一隅。我曾见过一邮迷1982年《明清扇面画》六枚扇子邮票,依次为明代沈周《秋林独步图》、唐寅《枯木寒鸦图》、周之冕《竹雀图》、陈洪绶《松下题诗图》、清代恽寿平《菊花图》、王武《梧禽紫薇图》。静静把眼前六把小小折扇放于一处,秋林美景、枯木寒鸦、竹雀闹春、松下题诗、菊花劲舞、喜鹊叫枝的自然玄妙扑面而来,天籁机趣栩栩如生。
对于书画工笔家,定是意象在心间涌现,心迹在扇上流注。对于收藏使用者,必是悠然处见有微凉,挚爱间涌出性情。一朋友购得一把雪白鹅毛扇,折起像白鸽回巢,展开似白鹤亮翅。遂赞曰:“美,此处无墨胜有墨。”另一同事的客厅壁上,挂一把竹扇,白扇面只写四字隶书“宁静致远”,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一把把精美绝伦的扇子来到世间,无论藏用,带给人的都是一种愉悦享受,心灵得到洁净、思想得到升华、追求得到满足、身心得到清凉。